查看原文
其他

2万英国数学教师来沪学习,英式教育是否还有优势?

田菁 顶思 2021-11-12

近日,2019-2020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启动仪式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英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指出该项目给英国的学生及学校带去了真正的改变。早在2015年,就有一批中国教师赴英“支教”,引发了火热的中英教育讨论。四年之后,我们来听听亲历英式教育的中国教师如何看待中英教育以及他对在国际化学校中教好数学的一些想法,相信他的分享和反思能够对国际教师们有所启发。


文、编 | 田菁


11月11日,2019-2020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启动仪式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英国的107名中小学数学教师参加了开幕式。


英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安德鲁•麦卡利指出该项目给英国的学生及学校带去了真正的改变,部分学校七岁学生的数学水平已接近期望值,从而真正提升了学生数学水平的潜力。


在今年来访的107位中小学数学教师中,有近1/3是中学教师,说明该项目的合作已顺利地拓展到中学领域。项目自2014年执行至今,如今已步入了第六个年头,很多中英教师参与其中,其中有超过20000名英国教师在英国与上海教师互动。


英国政府还将继续拨款用于在中小学中推广上海的数学教学方法,到2023年,预计将辐射11000所英格兰学校。

 

2019-2020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集体合影

图源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据报道,这一次中英数学交流项目是历年来沪交流的英国教师和专家数量最多的一次,而中国教师也经常到访英国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早在2015年,BBC拍摄的教育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就有5名中方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到英国汉普郡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执教,展现中国式教学模式和思维与西方教育模式的矛盾和碰撞。


从那时起,国内外对中英教育广泛的讨论与思考就从未停止过,在如今这个中英教育的黄金时代更是互动频繁。


参与拍摄BBC纪录片的5位中国老师中唯一的男老师——邹海连当时担任“实验班”班主任和数学课教师,在他的教学方式下英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提高。


BBC纪录片中的邹海连老师


目前,邹海连老师担任人大附中杭州学校高中部副校长兼全校数学课程负责人,他曾在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及剑桥国际高中工作十年,并曾担任杭州育澜剑桥国际中心校长一职,对国内外中学数学课程具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近期,顶思也有幸采访了邹海连老师,向他请教中英教育的差异、如何在国际化学校如何教数学以及聆听他对数学教育的反思。


“英式教育最大的优势是其成熟的体系”


2014年是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启动年,这一时期也是英式学校品牌及其他类型的品牌先后进入中国国际学校市场的重要节点。根据顶思2019年《中国国际学校图谱&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国内市场发展至2019年,英式、美式及其他品牌学校数量分别达到47、42及24所,其中英式占比最高。


在国际教育越来越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众多英式学校走入中国及全球各地,是英式教育获得广泛认可的直接表现之一。邹海连老师表示,英式教育有很多值得国人学习的地方,它可以作为中国教育的参照物,通过对比参照达到推动中国教育进步的终极目标。


“英式教育最大的优势是其成熟的体系”,邹海连老师如是说道。其中,不能不提到英式教育最大的特色——人文关怀(Pastoral Care)。学校的好坏不单单在于硬件的先进与否,而是学校能否给与孩子足够的成长关怀,这也依赖于教师团队的素质和所积累的经验。


邹海连老师认为,英式教育的小班化教学、学院制和导师制等成熟的体系使得人文关怀成为可能,教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关注到个体,保证校园中有足够的双向交流。


以小班化教学来说,“在课堂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能够使得整个教育生态发生改变。若能够保持班级人数在20人上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会更高”,邹海连老师解释说道,但他也补充道,对于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尤其是在公立教育体系中,减少班额是一条漫长的改革路。

 


另外,英式教育与中式教育的不同之处还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培训体系等,面对种种差异,“我们要有一个谦卑的心态,保持互相学习的态度,从而取长补短、有机融合,”邹海连老师补充道。


从英国执教回来后,让邹海连老师愈发坚定的一个想法是,在国际教育中坚定地吸收并采用中国基础教育中好的模式和方式,具体到数学学科上,能否把中国数学教学中的特色和优势融入到国际课程中,值得我们深思。


邹海连老师坦言说道,“这一两年,我其实出来参加行业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是因为我感受到教育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给每一种可能性多一点的时间来沉淀。而这个过程,对教师和学校来讲是一次尝试、试验,但对学生来讲,却不是。他们错过了就是错过了。那么,如何保证实践尝试的过程能够平稳有序推进,不会耽误学生,是我现在考虑的事情。”



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取决于个体差异


无论是BBC的教育纪录片,还是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这背后的起因在于英国的教育工作者发现英国学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小,特别是数学。更令英国人忧心忡忡的是,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上海高中生连续两年位居榜首,英国学生却远在二十五名之外。


中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有目共睹,对中国的数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评价却褒贬不一。邹海连老师从教学大纲上给出了对比,中国数学以纯数学为主,英式A-Level数学则包括纯数学、统计、机械学和决策数学等。


对比之下引起的讨论焦点之一正是学习是应以深度为主还是广度为主


对此,邹海连老师认为所有的教学首先要取决于学生个体情况,根据个体的年龄、身心发展才能决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他强调,并不是指深度和广度到底是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形来看。


换句话说,就是要分析在什么时间点上,能够通过学科学习促使学生整个人生能够得到更好的一种成长,或者是对其成长形成助力,培养学生的自信等目标。


而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上,教师到底要教多深,或者说多广,其实可以参考国家标准线。不过,在这个共同标准之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允许不同的学校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安排,这也是各学校寻找并打造自身学科特色的一种方式

 


邹海连老师指出,对于这种不对称的领先而言,知识点教的深,要尽量避免变成纯粹智力比拼的一种现象。追逐智力的另一种现象,具体表现在各种学科竞赛上。不过,教育部今年发布的取消某些竞赛,只保留了29项竞赛的通知,从正面明确抵制了此种趋势的发展。


邹海连老师认为政府的这一项措施是值得认可的,不要为了比赛而学习,兴趣的培养才是教学的内在。这一点也是英式教育的优势之一,希望学生能够找寻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


学生若能在兴趣点上钻研的更深,自然是好的,加上教师的辅助,就是个性化一对一的提升。可若是变成了全部学生都要做的一件事,那么就不仅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也是“绑架”学校和家长,还可能出现大量财力消耗。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邹海连老师强调,教师和学校要注意学生确实存在差异性,对于那些找到自己兴趣点的学生而言,要积极鼓励他们。而不能因为某一兴趣对升学没有帮助等原因就阻止学生的探索。学生个体的优势也许就是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上凸显出来。


正如,在大学申请中,很多学生参与的活动存在很大的同质性,然而大学越来越强调个性化。也因此,学校能够给到学生多少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差异化的培养至关重要。不过,邹海连老师也坦言道,我们都希望能够做一些事情来给学生不同的选择,但很容易做过头,变成全民皆做。



国际化学校中怎么教数学?


英文授课是国际化学校的必备要求,那么,如何在国际化学校中进行数学教学?邹海连老师给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掌握学科词汇与表达。在基础教育阶段,西方的数学学习确实简单许多,但到了高年级的数学学习时,数学科目所涵盖的内容,并不会因为某种语言或者学习方式而减少,中西方的学习内容基本相同,用英文教与学都不再简单。因此,邹海连老师强调:“确认学生是否理解教师所讲授的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其次,教师在教学上的反馈要及时。数学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当某个数学知识点没有掌握牢靠,学生的学习可能会出现断层,自信心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持续的数学学习。


对此,邹海连老师提到,在课堂上的口头交流、例题练习、阶段性评估、同伴交流、自我评估都是比较好的方式。学生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再去跟教师交流,效果会加倍。

 


再有,教师的备课很重要。对于邹海连老师而言,教师在本学科领域的积累及充分的准备至关重要。当他第一次开始英文授课时,语言是他遇到的最大挑战。


他回忆道,最开始备课时,都会事先想好整堂课的内容,先讲什么例题再讲什么内容,他会把每句话都先翻译成英文,写在纸上背下来,除此之外,还会背词汇,这样的过程持续了一年多,英文授课开始从挑战变成一种机遇,为他个人的教学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就在邹海连老师用英文授课的6、7年后,他才去参加中英交流项目,通过BBC的选拔去到英国本地学校进行教学。也正是这一次的经历,让他开拓了视野,打开了格局,与其他的数学教师形成差异化。


这其实涉及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在邹海连老师看来,学校找到合适的人,安排教师的成长培训,会反馈到学生的成长。教师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高度。教师通过成就学生来成就自己,学校要努力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

 


最后,引入科技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主动学习。当代中国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接受信息的能力远高于从前,因此,传统满堂灌的形式也很难再被认可。


对于学生来讲,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也意味着教师的自我定位要发生改变。邹海连老师说到,以分享、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学生进行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未来教学的特点。


邹海连老师举例道,通常,在高一阶段,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会比较频繁,因为教师要让学生对学科产生学习的兴趣,到了高三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会加强,这个阶段的互动更看着思维的碰撞。教师要学会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该是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的基础上的。


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如火如荼,期待中英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加强沟通、双向学习,为教师发展更多的支持和机会。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2019中国国际学校图谱预售

重磅

● 国际学校薪酬与教师发展报告(2019版)


●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2019版)


●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2018版 中/英文)


国际学校课程创新报告(2018版)


专业发展

SHAPE创变管理者国际校长培训

NEW

概念驱动课程与教学设计

NEW

EYFS学前教育课程设计

NEW

● 美国在线教育硕士


CELT-S中学英语教师培训

NEW

教学领导力研修营


社群活动

2019人力资源峰会

NEW

● 2019SMILE学校会员计划


● RAISE2019亚洲国际学校大会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顶思国际教育行业联合校招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